-
新生儿头颅血肿属新生儿产时损伤性出血,为胎儿头颅在产道受压、牵拉、器械助产等所致。头颅血肿,往往在出生后就发现,也可能生后数天方始明显。多见于头颅顶部,血肿边缘清楚,周界不超过骨缝,局部头皮正常,波动感明显。由于胎儿被迅速逼出产道时,胎头突然由高压下释放,使头颅骨膜下血管发生破裂而出血,血液积聚在局部形成血肿;此外,胎头负压吸引产有时可发生头颅血肿。 ...
症状头颅限局性肿块、皮肤青紫色改变
-
新生儿锁骨骨折是所有生产骨折中最常见的一种骨折,平均约一百位新生儿即会有二至三个有锁骨骨折,唯大部分未被察觉。新生儿锁骨骨折绝大部分是发生在自然产婴儿,但是剖腹产也有可能。锁骨是位于胸骨和肩胛之间的S型骨头。由于此骨的解剖位置特殊,在生产的过程中因受产道及耻骨联合的压挤而产生骨折的情形。临床上,新生儿若为妊娠週数大于40週、巨婴、肩难产、器械生产,也会较易发生新生儿锁骨骨折。通常这种骨折并不需特...
症状拥抱反射减弱或消失、小儿哭闹
-
新生儿颅内出血是新生儿常见的严重疾病,是常见的一种脑损伤,是由产伤和缺氧引起,也是造成围生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部位包括硬膜下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室周围室管膜下-脑室内出血,小脑出血和脑实质出血。以室管膜下-脑室内出血最常见,预后较差,近年由于产科技术的进步,产伤所致的硬膜下出血明显减少,而早产儿缺氧所致的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已成为新生儿颅内出血最常见的类型,新生儿颅内出血死亡率高,是新...
症状易激惹 、惊厥
-
新生儿是胎儿的继续,胎儿离开母体,环境发生突然变化。断脐使新生儿失去与母体的联系,娩出后需建立自主呼吸,循环系统也发生血液动力学的变化。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开始工作,加以新生儿的器官在结构和功能上尚未成熟。所以此阶段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 ...
症状全身皮肤及黏膜呈现不同程度青紫色 、婴儿体重增长缓慢或不增加
-
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是新生儿由于寒冷损伤、感染或早产引起的一种综合征。因其以寒冷损伤为最多见,所以称寒冷损伤综合征。本病以皮下脂肪硬化和水肿为特征,多发生在寒冷季节,多见于重症感染、窒息、早产及低出生体重儿。严重低体温、硬肿症者可继发肺出血、休克及多脏器功能衰竭而致死。 ...
症状新生儿反应低下、肺部感染、新生儿全身水肿、新生儿低体温
-
新生儿糖代谢特点,对奶与乳制品中糖类物质的吸收和血中葡萄糖的稳定性差,容易产生高血糖症。新生儿高血糖症是指全血血糖大于7mmo1/L(125mg/dl),或血浆糖大于8.12~8.40mmol/L(145~150mg/dl)为高血糖。由于新生儿肾糖阈低,当血糖大于6.7mmol/L(120mg/dl)时常出现糖尿。 ...
症状多尿、体重减轻、脱水、烦渴多饮、惊恐反应现象、眼睑闭合不全
-
新生儿臂丛神经麻痹是新生儿周围神经损伤中最常见的一种,由于难产、臀位、肩娩出困难等因素使臂丛神经过度牵拉受损,足月、大于胎龄儿多见。 ...
症状睑裂狭小、瞳孔缩小、伸指无力、肱三头肌肌力异常
-
母乳性黄疸- (喂养性黄疸)
- 常见人群所有人群
- 部位全身
- 传染性否
母乳喂养的婴儿,在生后4~7天出现黄疸,2~4周达高峰(血清胆红素可超过256.6~342.0μmol/L),一般状况良好无溶血或贫血表现。黄疸一般持续3~4周,第2个月逐渐消退,少数可延至10周才退尽。黄疸期间若停喂母乳3~4天,黄疸明显减轻,胆红素下降≥50%。若再用母乳喂养,黄疸不一定再出现,即使出现亦不会达原有程度。随着母乳喂养率的提高母乳性黄疸的发生率逐年提高,目前已达20%~30%。...
症状胆红素升高、黄疸、、新生儿母乳喂养后出现黄疸
-
缺氧缺血性脑病是由于各种围生期因素引起的脑缺氧或缺血而形成的常见的脑损伤,主要表现为意识状态及肌张力变化。根据病情变化可分为轻、中、重度。轻、中度表现为兴奋或迟钝,肌张力正常或减低。重度可有昏迷、肌张力松软、惊厥频繁等。多伴有严重的后遗症,如脑瘫、癫痫、学习困难等。 ...
症状呕吐、畏寒、高热、嗜睡、新生儿反应低下、吸吮反射消失
-
胎毒,是产后急性过敏重症的俗称,主要表现为各种皮肤变态反应,如疮疖、疥癣、痘疹等。《幼科概论》记载:“凡初生婴儿,数月或周岁及两岁以内,头面环唇等处,忽生疮结,细如粟米粒,白脓头破裂即连成片,热胀痛痒不安,时时流出淡黄腥脓水。附近的好皮肤,一经流出的黄脓水浸染,旋复成疮,初起在皮肤外间溃烂红肿,若不治渐渐即漫延至肌肉表层,亦发淡红肿而溃烂。治不得法,日久能由头面漫延遍身,此即所谓胎毒也。”《幼幼...
症状壮热、面赤如涂朱、气急喘盛、大便秘结、小便短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