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营养不良是由于热量和(或)蛋白质摄入不足而致的慢性营养缺乏症,多见于婴幼儿期。随着人民生活不断提高,营养不良发病率已显著下降。目前所见营养不良多为婴儿期喂养方法不当或疾病因素所造成而且程度多较轻。 ...
症状便秘、烦躁不安、食欲不振、面色苍白、精神萎靡
-
婴幼儿腹泻,又名婴幼儿消化不良,是婴幼儿期的一种急性胃肠道功能紊乱,以腹泻、呕吐为主的综合征,以夏秋季节发病率最高。本病致病因素分为三方面:体质、感染及消化功能紊乱。临床主要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排稀便和水电解质紊乱。本病治疗得当,效果良好,但不及时治疗以至发生严重的水电解质紊乱时可危及小儿生命。小儿腹泻分为感染性与非感染性。感染性腹泻除已有固定名称如杆菌痢疾、米巴痢疾、霍乱、鼠伤寒沙门氏菌感染等...
症状低钾血症、低钙血症、代谢性酸中毒、腹泻、脱水
-
胃食管反流(infantilegastroesophagealreflux,IGER)是指胃及(或)十二指肠内容反流入食管。GER在小儿十分常见,绝大多数属于生理现象,Stephen等将小儿GER分为3种类型:即①生理性反流:多见于新生儿和小婴儿喂奶后发生的暂时反流。②功能性反流(或称易发性呕吐):常见于婴幼儿,不引起病理损害。③病理性反流:根据Carre早期统计,约占新生儿的1/500,反流症...
症状打嗝 、肺间质纤维化、口腔溃疡、贫血、呛咳、烧心、胸痛
-
肠系膜淋巴结结核在小儿较多见。可能为肠道原发复合征的部分表现,肠原发灶可很快被吸收,但肿大且干酪样变的肠系膜淋巴结则可长期存在。也可由淋巴或血行播散而来,多与胸腔内淋巴结结核或全身粟粒结核病同时存在。有时肠系膜淋巴结结核为主要表现,而其他部位的结核并不明显,此时应作为单独的病例诊断。 ...
症状便秘、低热、钝痛、恶心、腹水、腹痛、腹泻、腹胀
-
胃溃疡常发生于小婴儿,多为应激性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多发生于年长儿。小儿时期平均发病率十二指肠溃疡较胃溃疡约多3~5倍。男孩较女孩为多,据一般统计约为2:1。
小儿消化性溃疡在幼儿时期不常见,青年期发病者较多,近年来由于内窥镜在小儿消化性溃疡临床广泛应用,发病率有增加趋势。小儿各年龄组均可发病,以新生儿和年长儿多见。 ...
症状便血、恶心、腹膜炎、腹痛、腹胀
-
母乳性黄疸- (喂养性黄疸)
- 常见人群所有人群
- 部位全身
- 传染性否
母乳喂养的婴儿,在生后4~7天出现黄疸,2~4周达高峰(血清胆红素可超过256.6~342.0μmol/L),一般状况良好无溶血或贫血表现。黄疸一般持续3~4周,第2个月逐渐消退,少数可延至10周才退尽。黄疸期间若停喂母乳3~4天,黄疸明显减轻,胆红素下降≥50%。若再用母乳喂养,黄疸不一定再出现,即使出现亦不会达原有程度。随着母乳喂养率的提高母乳性黄疸的发生率逐年提高,目前已达20%~30%。...
症状胆红素升高、黄疸、、新生儿母乳喂养后出现黄疸
-
小儿肠炎是以腹泻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发病年龄多在1.5岁以下,发病后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腹泻、呕吐,因吐泻大量体液丢失,加之摄入不足,导致水和电解质紊乱,造成脱水和酸中毒。这是小儿肠炎治疗护理中的一个关键。 ...
症状小儿腹泻、虚脱 、皮肤干燥、发热
-
儿童遗粪症- (儿童功能性大便失禁)
- 常见人群所有人群
- 部位腹部
- 传染性否
儿童遗粪症遗粪症又称儿童功能性大便失禁,本症是指5岁或5岁以上儿童,非器质性因素或因躯体疾病所引起的排便障碍,经常反复出现在不适当的时间和地方解大便,而大便形状正常。 ...
症状大便失禁
-
小儿疳痢,经外穴别名。见《腧穴学概论》。即小儿疳瘦。。《太平圣惠方》:“黄帝疗小儿疳痢,脱肛体瘦,渴饮,形容瘦瘁,诸般医治不差者,灸尾翠骨上三寸骨陷间三壮,炷如小麦大。”近代《经穴治疗学》列作经外穴,名小儿疳瘦;《腧穴学概要》称小儿疳痢。在尾骨尖端直上3寸处。主治小儿疳积羸瘦,消化不良,腹痛下痢,脱肛等。沿皮刺0.5-1寸。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
症状盗汗、粪便脓血 、腹痛、里急后重
-
丁型病毒性肝炎(viralhepatitistypeD)是由丁型肝炎病毒(HDV)引起的急性和慢性肝脏炎症病变。HDV是一种缺陷病毒,只能存在于HBV感染的人及某些嗜肝DNA病毒表面抗原阳性的动物中,极少有单独HDV感染。丁型肝炎的临床表现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同时伴随的HBV感染状态。 ...
症状黄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