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蛔虫性急性胰腺炎临床上比较少见,发病原因是由于蛔虫进入乏特壶腹或胰管造成胆汁及胰液排出受阻而导致的一系列胰腺的化学性炎症。临床常见为急性水肿性胰腺炎,部分患者可发展为出血坏死性胰腺炎。 ...
症状腹胀、呕吐、发热、腹部绞痛、腰背痛、呼吸困难、休克、恶心、上腹部疼痛
-
痢疾,为急性肠道传染病之一。临床以发热、腹痛、里急后重、大便脓血为主要症状。若感染疫毒,发病急剧,伴突然高热、神昏、惊厥者,为疫毒痢。痢疾初起,先见腹痛,继而下痢,日夜数次至数十次不等。多发于夏秋季节,由湿热之邪,内伤脾胃,致脾失健运,胃失消导,更挟积滞,酝酿肠道而成。 ...
症状痢疾样大便、水样便、腹痛、腹泻、呕吐、惊厥、发热、脓血便、里急后重
-
脾疳是五疳之一。由于乳食不节,脾胃受伤引起。主要症状有面色萎黄、腹大如鼓、腹皮青筋暴露、呕逆、不思饮食、喜吃泥土、烦渴引饮、水不消、泻下酸臭、咳嗽喘促、胸膈壅满、口鼻干燥、目生白膜、喜暗畏光、唇赤发焦、四肢乏力等。 ...
症状口干舌燥、食欲不振、气急喘盛、咳嗽、腹胀
-
小儿神经性厌食- (小儿神经性食欲不振、小儿神经性厌食症)
- 常见人群所有人群
- 部位周围神经
- 传染性否
神经性厌食是一种病人自己造成和(或)维持的,以有意减轻体重为特征的进食障碍性疾病。本病病因尚不明确,可能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
症状拒食、体重减轻、消瘦
-
小儿消化道出血可发生于任何年龄,表现为呕血、便血或两者均有。出血原因复杂,除消化道本身的疾病外,也可能是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现。出血的部位可以是上消化道,也可能是下消化道。上消化道出血系指屈氏(Treitz)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如食管、胃、十二指肠后或胰、胆等病变引起的出血;下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韧带以下的消化道,如小肠、结肠、直肠、肛门的出血。小儿对失血量的耐受力差,临床症状轻重不一,有的出血量大、...
症状便血、肠出血、氮质血症、低血容量休克、恶心、腹痛
-
小儿食物中毒- (儿童食物中毒)
- 常见人群所有人群
- 部位全身
- 传染性否
食入被细菌、细菌毒素、真菌、毒物污染或含有毒性的食物所引起的中毒,是临床常见的急症,重症常发生各种并发症造成患儿死亡。 ...
症状恶心、复视、腹痛、腹泻、呼吸困难、昏迷
-
再发性呕吐(recurrentvomiting)又名周期性呕吐(cyclicvomiting),是一种顽固性呕吐。呕吐反复发作,每天吐数次至十数次,约持续1~5天,偶可延至1周。其后自然痊愈。1年内可发作数次,发作间期无不适。 ...
症状低钾血症、腹痛、精神萎靡、嗜睡、头痛、脱水
-
婴儿胆汁淤积(cholestasis)是指因肝细胞损伤及(或)肝内、外胆管阻塞所致的婴儿胆汁排泌持久减少。临床主要表现为高结合胆红素血症[即血直接胆红素>25.5mol/L(1.5mg/dl),或直、总胆之比>20%、肝脾肿大、肝功能异常及脂肪吸收不良。有人将本症称为婴儿肝炎综合征,由于所包括的病例,并不都具有肝炎的病理改变,故这一名称值得进一步商榷。此处主要讨论发病在生后3个月内的胆汁淤积。 ...
症状腹水、腹胀、肝功能异常、黄疸、碱性磷酸酶增高
-
脾脏增大是婴儿及儿童时期的常见体征,一般见于全身性疾患,如感染、血液病、代谢病、肿瘤等。仅限于脾脏本身的疾病则少见。急性感染时,常于数天内即可见脾脏充血,可在左肋缘下触及;慢性感染所致的脾大则主要由于增生性浸润。多数早产儿及30%的足月儿,在刚出生后即可摸到脾脏;5~6个月的正常婴儿仅有15%可以触及,此后一般不能触到;3~4岁时只有极少数偶能触及。 ...
症状腹部膨大
-
小儿神经性贪食是一种以反复发作性暴食及强烈的控制体重的先占观念为特征,病人采取极端措施以削弱所吃食物的“发胖”效应的综合征。 ...
症状暴饮暴食、食欲异常 、贪食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