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亦称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上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亚型,其基本特点为皮肤、黏膜的自发性出血。骨髓涂片可见巨核细胞数正常或增多,并有分化障碍。ITP是一种因为体内产生抗血小板抗体,从而导致网状内皮系统吞噬、破坏血小板,造成血小板减少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
症状牙龈出血、鼻出血、血尿、皮肤瘀点
-
白血病的分类根据细胞的分化程度、自然病程的长短,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大类,再根据细胞的类型分为若干型。如急性白血病又分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 ...
症状皮肤出血、眼球突出 、面色苍白、腹部膨大
-
巨大血小板综合征又称Bernard-Soulier综合征(BSS),临床以轻、中度的血小板减少,血小板体积增大,出血时间延长,凝血酶原消耗不良为特征,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血小板黏附功能缺陷性出血疾病。 ...
症状皮肤瘀斑、鼻出血、月经过多、皮肤瘀点、牙龈出血
-
透析失衡综合征又名平衡失调综合征,是指在血液透析(通常仅指人工肾透析)以后,由于有效透析致体液容量及化学渗透平衡校正过速,影响了细胞内外渗透压的平衡,并由此引起一系列与肾功能衰竭本身无直接关系的症候群。 ...
症状恶心、小儿呕吐、头痛
-
新生儿溶血病属于同族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一种,是指由血型抗体所致的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它是由母婴血型不合所致,是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中最常见的病因之一,且发病早、进展迅速。严重者可致核黄疸。 ...
症状食欲减退、耳鸣、头痛、皮肤苍白、皮肤发黄
-
小儿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是白血病中最先被认识的一种血细胞疾病,其临床表现及血液学检查有其特殊性。慢性白血病在小儿较少见,其中绝大多数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本病以白细胞升高和脾肿大为主要特征,急变后呈急性白血病表现。 ...
症状腹部膨大、皮肤出血、关节疼痛、发热、体重减轻
-
小儿缺铁性贫血- (小儿营养性低色素性贫血)
- 常见人群所有人群
- 部位血液血管
- 传染性否
缺铁性贫血(IDA)是婴幼儿时期最常见的一种贫血,其发生的根本病因是体内铁缺乏,致使血红蛋白合成减少而发生的一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临床上除可出现贫血外,还可因缺铁而降低许多含铁酶的生物活性,进而影响细胞代谢功能,使机体出现消化道功能紊乱、循环功能障碍、免疫功能低下、精神神经症状以及皮肤黏膜病变等一系列非血液系统的表现。本病对小儿健康危害较大,故为我国重要防治的小儿疾病之一。 ...
症状精神萎靡、皮肤苍白、烦躁不安、食欲不振
-
肝炎再生障碍性贫血综合征又称肝炎并发再生障碍性贫血或肝炎后再生障碍性贫血,常为儿童和青年的肝炎致死性并发症。目前一般认为本病征是一个独立的疾病。 ...
症状心率增快 、鼻出血、皮肤瘀斑、皮疹、面色苍白、头晕、精神萎靡、牙龈出血
-
Rh血型抗原是受第1对染色体上3对紧密连锁的等位基因决定的。共有6种抗原,即C与c;D与d;E与e。其中D抗原最早被发现且抗原性最强,故凡具D抗原时称为Rh阳性。迄今尚未定出抗d,故难以证实d抗原的存在,现仅以d表示D的缺乏。DD和dD均是Rh阳性,dd则表示Rh阴性。Rh阴性的频率在种族中有差别:在白种人群中约占15%,美国黑人中占5%。我国汉族人群中则低于0.5%,而我国有些少数民族如乌孜别...
症状黄疸、呻吟 、贫血
-
早产儿贫血- (早产贫血)
- 常见人群所有人群
- 部位血液血管
- 传染性否
早产儿贫血是指早产儿生后一年内发生的贫血。这与胎儿期各种生理功能发育尚不完善有关。早产儿骨髓造血功能薄弱。由于早产,婴儿过早地停止了胎内的骨髓外造血,因而不能适应生后机体快速生长发育。另外,胎龄8个月以前由母体获得的铁较少,8个月以后才开始获得较多的铁,早产使婴儿铁储存减少。本病分为早期及晚期贫血,一般发生于3~4个月以后者,主要由于铁缺乏所致。 ...
症状面部水肿、下肢水肿、新生儿气促、婴儿体重增长缓慢或不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