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前收缩即过期前收缩动(prematurebeat)简称早搏,又称期外收缩(extrasystole),按其起搏点的部位,可分为房性、房室交界性(交界性)及室性,其中以室性最多,房性次之,交界性较少见。期前收缩和逸搏这一种异位搏点激动所致的心律失常,其中室性期前收缩在儿童最常见,大多预后良好。逸搏主要发生于窦性心动过缓或窦性停搏的患儿,预后取决于原发疾病。 ...
症状室颤、心动过速、心慌、晕厥
-
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completeatrioventricularblock),亦称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是指由于房室传导系统某部分的传导能力异常降低,所有来自心房的激动都不能下传而引起完全性房室分离。 ...
症状疲乏、一过性昏厥、心动过缓、猝死、房室传导阻滞
-
无痛性心肌梗死是指急性心肌梗死时病人缺乏典型的心绞痛症状,或仅表现为轻微的胸闷。糖尿病、闭塞性脑血管病或心衰的老年病人易出现无痛性心肌梗死。容易漏诊。 ...
症状臂痛、病理性Q波、传导阻滞、低血压、恶心、烦躁不安、腹痛
-
无症状型心肌缺血- (无痛性心肌缺血、隐匿性心肌缺血)
- 常见人群所有人群
- 部位心脏
- 传染性否
无症状型心肌缺血(asymptomaticmyocardialischemia)是指确有心肌缺血的客观证据(心电活动、左室功能心肌血流灌注及心肌代谢等异常),但缺乏胸痛或与心肌缺血相关的主观症状。客观指征包括心电图ST段改变、室壁运动异常或冠状动脉狭窄等。现已明确,无痛性心肌缺血并不是一个偶发的事件,而是贯穿发生于冠状动脉疾病的整个病程,是一种较心绞痛更为常见的心肌缺血状态。Cohn依据临床背景...
症状猝死、冠状动脉痉挛 、睡觉时心跳加快、心肌梗死、心肌细胞的浊肿
-
顽固性心力衰竭是指经常规休息,限制水钠摄入,给予利尿剂和强心剂后,心力衰竭仍难以控制者。是心脏病的终末期表现。 ...
症状胸痛、心悸、胸闷
-
窦性心律失常- (窦性心律不齐、迷走神经性心律失常)
- 常见人群所有人群
- 部位心脏
- 传染性否
窦性心律失常(sinusarrhythmia)系窦房结发出的激动显著不规律,使心房和心室的节律也不规则。在同一导联描记的心电图上,最长的P-P间期与最短的P-P间期之差超过0.16s(也有学者主张超过0.12s)。窦性心律失常患者一般无特殊症状,只有在心率过低或过速时引起心悸、眩晕甚至昏厥。一般窦性心律失常不出现临床症状,临床意义不大,不需治疗。窦性心律失常多与窦性心动过缓同时存在。只有明显窦性...
症状心率过缓、心悸、心率增快 、眩晕
-
动脉导管未闭(patentductusarteriosusPDA)是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常见类型之一,占先天性心脏病发病总数的约15%。胎儿期动脉导管被动开放是血液循环的重要通道。动脉导管未闭常见于早产儿,在妊娠满28周前出生的婴儿中发生率可占80%,出生后约15小时发生功能性关闭,出生后一年在解剖学上应完全关闭。若持续开放,并产生病理生理改变,即称动脉导管未闭。 ...
症状连续机器样杂音、收缩期杂音、紫绀、劳累后心慌、心悸
-
先天性冠状动脉瘘(congenitalcoronaryarteryfistula)为冠状动脉与心腔、冠状静脉窦或其分支、上腔静脉、肺动脉、肺静脉之间的非毛细血管床性的异常交通。 ...
症状气短、神疲乏力、心悸
-
心房内传导阻滞(intra-atrialblock)简称房内阻滞,是指自窦房结发出的冲动在心房内传导时间延长或中断,分为不完全性和完全性传导阻滞。 ...
症状不完全性房内阻滞、猝死、房室分离、气短、心慌气短、心跳很乱 、胸闷
-
心包囊肿是指发生于心包的一种先天性纵隔囊肿,亦称为间皮囊肿、心包旁囊肿、胸膜心包囊肿、纵隔水囊肿或纵隔单纯性囊肿等。囊肿与心包腔隔绝,如果经蒂与心包腔相通,则称为心包憩室。 ...
症状气短、胸闷、胸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