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典型预激综合征- (假性束支传导阻滞综合征)
- 常见人群所有人群
- 部位心脏
- 传染性否
典型预激综合征亦称WPW综合征,是各型预激综合征中最多见的一种,90%的患者多发生在50岁以下,男性多于女性,男性占60%~70%,各年龄组均可发病,但随年龄的增大发生率降低。 ...
症状猝死、急性呼吸困难、室上性心律失常 、心动过速、胸闷
-
多源性房性心动过速(MAT)又称紊乱性房性心动过速(CAT),它是一种少见的独特的房性心律失常。成人与小儿均可患此类房性心动过速,但两者在病因等特点方面不尽相同。 ...
症状鼻煽、房性早搏、急性房颤、惊跳、咳嗽、面色苍白
-
二尖瓣闭锁不全- (二尖瓣闭合不全、二尖瓣关闭不全)
- 常见人群所有人群
- 部位心脏
- 传染性否
二尖瓣闭锁不全是由于反复风湿性炎症后所遗留的二尖瓣瓣膜损害,使瓣膜发生僵硬、变形、瓣缘卷缩,瓣口连接处发生融合及缩短,同时伴腱索、乳头肌的缩短、融合或断裂,造成二尖瓣的闭合不全,从而引起血流动力学的一系列改变。 ...
症状运动性疲劳、头晕、呼吸困难、心悸、肝区痛
-
二度房室传导阻滞是激动自心房传至心室过程中有部分传导中断,即有心室脱漏现象,可同时伴有房室传导延迟。二度房室传导阻滞包括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和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两种。 ...
症状头晕、无力
-
非阵发性房室交界区心动过速的发生机制与房室交界区组织自律性增高或触发活动有关,心动过速发作开始与中止时心率逐渐变化,有别与阵发性心动过速,故被称为“非阵发性”。 ...
症状心动过速
-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又称房室交界区折返性心动过速(AVJRT)可分为慢-快型、快-慢型两种AVNRT。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可表现心悸、烦躁、紧张、乏力、心绞痛、心功能不全、晕厥甚至休克等。 ...
症状晕厥、烦躁不安、心前区隐痛、神疲乏力、紧张 、心悸
-
房性期前收缩- (房性过早搏动、房性期外收缩、房性早搏、房早)
- 常见人群所有人群
- 部位心脏
- 传染性否
房性期前收缩,起源于窦房结以外心房的任何部位。正常成人进行24小时心电检测,约60%的人有房性期前收缩发生。各种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均可发生房性期前收缩,并经常是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出现的先兆。 ...
症状心脏“偷停”感、胸闷、神疲乏力、心悸、头晕
-
肥胖性心肌病- (肥胖心脏综合征)
- 常见人群所有人群
- 部位心脏
- 传染性否
过度肥胖造成的心功能紊乱称为肥胖性心肌病。轻、中度肥胖患者虽可出现心室肥厚,但一般不出现循环淤血的症状。肥胖性心肌病患者可有较长的无症状期,最早、最常见的症状是运动后呼吸困难,端坐呼吸。这些症状呈发作性,系由于舒张功能受损所致,患者的心排出量增高,心脏收缩功能正常,近期体重增加可导致症状的加重。如果首次发作时心脏收缩功能正常,这些症状可在10~15年内反复发作、加重,其心脏收缩功能可一直长期保持...
症状精神萎靡、端坐呼吸、嗜睡、腹胀、上腹不适
-
放射性心包炎是由心肌和心包的放射损伤所致,常为胸部、纵隔恶性肿瘤进行放射治疗的并发症。少数表现为急性心包炎症状,发热、心前区痛、厌食、全身不适。迟发性心包炎常在放射治疗后4个月至20年,最常见在12个月内,出现急性非特异性心包炎或无症状性心包积液和胸腔积液。必要时需做心包穿刺术或心包切除术。 ...
症状厌食、周身不适、心前区隐痛、发热
-
不稳定性心绞痛、非ST段抬高的MI和ST段抬高的Q波MI统称为急性冠脉综合征。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血栓形成、冠状动脉的分支堵塞,使一部分心肌失去血液供应而坏死的病症。非ST段抬高的心梗和ST段抬高的Q波心梗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共同病理生理基础是斑块破裂。有心梗史和既往心绞痛症状者较ST段抬高的心梗多见。 ...
症状周身出汗、胸痛、胸闷、烦躁不安、恶心、发热、牙痛、上腹部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