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是指风湿性心脏炎遗留下来的以心瓣膜病变为主的心脏病,患风湿性心脏病后风湿活动仍可反复发作而加重心瓣膜损害。约一半病人以往无明显风湿热病史。 ...
症状呼吸困难、胸闷、咳嗽
-
心房内传导阻滞是一种以P波增宽为主的心电图表现,P波时限超过0.12秒,波峰有切迹,电压可增高或不增高,见于各种病因引起的心房扩大和心房肌梗塞。左、右心房间完全性传导阻滞,是一种少见的心律失常,在心电图上表现为左、右心房分离,窦房结冲动仅传到一侧心房而另一侧则由心房异位起搏点控制,形成与窦性P波并列的另一组异位心房波,频率慢而不能下传激动心室,多见于临终前。 ...
症状心慌、气喘、胸闷
-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房颤总的发病率为0.4%,随着年龄增长房颤的发生率不断增加,75岁以上人群可达10%。房颤时心房激动的频率达300~600次/分,心跳频率往往快而且不规则,有时候可以达到100~160次/分,不仅比正常人心跳快得多,而且绝对不整齐,心房失去有效的收缩功能。 ...
症状胸闷、心慌、眩晕、气短
-
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是指房室传导比例超过2∶1的房室传导阻滞,表现为3∶1、4∶1、5∶1等。阻滞部位可在房室结内、希氏束以及束支-浦氏系统。 ...
症状疲乏、一过性昏厥、猝死、代脉
-
高血压性心肌病是指高血压病引起的左心室壁或左心室腔异常变化。严重者引起左心室肥厚、左心腔扩大伴舒张性、收缩性心功能不全的一种继发性心肌病。高血压性心肌病是高血压病的主要并发症之一。 ...
症状肺淤血 、血压高、呼吸困难、心肌顿抑、心尖搏动弥散、心律失常
-
冠状动脉发生局部性或弥漫性扩张,超过局部原来直径的两倍以上,呈单发性或多发性的瘤样改变,称之为冠状动脉瘤。先天性和获得性的情况均可形成冠状动脉瘤。 ...
症状高热、颈部淋巴结肿大、手足脱皮 、心绞痛、夹层血肿
-
感染性心内膜炎是由微生物(细菌、真菌和其他微生物如病毒、立克次体、衣原体、螺旋体等)直接感染而产生心瓣膜或心室壁内膜的炎症,包括急性和亚急性心内膜炎症。
感染性心内膜引起的肾损害有两种,一种是由于微型或大型栓子所引起,称为栓塞性肾炎或肾梗死。另一种是由于免疫异常引起称为免疫性肾炎,其中包括局灶性肾小球肾炎,局灶性肾小球坏死和弥漫性肾小球肾炎,组织学改变类似链球菌感染后肾炎。 ...
症状体重减轻、畏寒、心动过速、心肌脓肿、动脉粥样硬化
-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一种最常见的心脏病,是指因冠状动脉狭窄、供血不足而引起的心肌机能障碍和(或)器质性病变,故又称缺血性心肌病。冠心病的发生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程度和支数有密切关系,同时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以及过度肥胖、不良生活习惯等是诱发该病的主要因素。 ...
症状充血性心力衰竭、呕吐、恶心、胸痛、猝死
-
混合性心绞痛的特点是病人既在心肌需氧量增加时发生小绞痛,亦在心肌需氧量元明显增加而冠状动脉供血减少时发生心绞痛。它是由不同程度的固定性和动力性狭窄共同作用的结果。临床上可表现为心绞痛可单独由心肌耗氧量增加所引起,或单独由心肌供血的突然减少所致,或发作同时兼有两种因素参与。其治疗原则应包括使用血管扩张剂以防止血管痉挛和收缩以及降低心肌耗氧量,提高运动耐量这两方面。 ...
症状短暂性胸痛、胸闷、持续性胸痛
-
急性肺源性心脏病主要是由肺动脉主干或其主要分支突然栓塞,肺循环大部受阻,以致肺动脉压急剧增高、急性右心室扩张和右心室功能衰竭的心脏病。由于本病主要见于巨大肺栓塞患者。急性肺源性心脏病来自静脉系统或右心的栓子脱落或其他异物进入肺循环,造成肺动脉主于或其分支的广泛栓塞,同时并发广泛肺细小动脉痉挛,使肺循环受阻,脉动脉压急剧升高而引起右心室扩张和右心衰竭。会突然呼吸困难、胸痛、胸闷、心悸和窒息感,但可...
症状烦躁不安、胸痛、胸骨后疼痛 、心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