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43年Stout命名恶性血管肿瘤为血管内皮细胞瘤,以后在组织学分类与命名上很混乱,曾使用的名称很多,目前已经逐渐统一起来,称为骨血管内皮细胞瘤。公认骨血管内皮细胞瘤是介于骨血管瘤和骨血管肉瘤即良、恶性之间的一个中间型或未定型的肿瘤,是一种弥漫浸润生长但不转移的低恶性肿瘤。 ...
症状钝痛、骨囊肿
-
腘动脉陷迫综合征是指腘动脉与其周围的肌肉或肌腱、纤维组织束的位置先天性关系异常所导致腘动脉受压而引起的下肢缺血症状群。临床虽为少见,但是在青少年,特别是男性青少年下肢缺血的鉴别诊断中不容忽视,以求提高对该征的认识,避免延误诊治。 ...
症状腓肠肌痉挛、肌肉酸痛、下肢水肿
-
海绵状血管畸形也称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边界清楚的良l生血管性错构瘤。它由形状不规则、厚薄不一的窦状血管性腔道组成。占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畸形的5%~13%,尸解中占0.02%~0.13%。多位于脑内,但不包含神经实质、大的供血动脉或大的引流静脉。大多数位于幕上,10%~23%位于颅后窝,多见于脑桥。通常直径约1~5cm。半数多发,可有出血、钙化或栓塞。偶见于脊髓。本病可分为两型:散发型和遗传型。后者...
症状癫痫、局部肿胀、头痛
-
混合血管瘤为毛细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等其他类型血管瘤,两种或更多同时存在一起的良性血管瘤。是较常见的一种类型血管瘤,多发生在面颈部,也可发生在身体其他部位。一般出生时已存在,最初颇似草莓状毛细血管瘤,但很快扩展至皮肤范围以外,而深入真皮和皮下组织。 ...
症状暂无数据
-
筋瘤是以筋脉色紫、盘曲突起如蚯蚓状、形成团块为主要表现的浅表静脉病变。筋瘤好发于下肢,相当于西医下肢静脉曲张交错所形成的静脉团块。 ...
症状静脉曲张性溃疡、下肢浅静脉曲张
-
脉管畸形是由衬有内皮细胞的无数血窦所组成。血窦的大小、形状不一,如海绵结构。窦腔内血液凝固而成血栓,并可钙化为静脉石。脉管畸形分类:
1、微静脉畸形。
2、静脉畸形。
3、动静脉畸形。
4、淋巴管畸形。
5、混合畸形。 ...
症状溃疡 、皮肤青紫色改变、疼痛
-
皮肤白细胞破碎性血管炎(CLV)是一种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仅累及皮肤的血管炎症病变。各种年龄均可见,以青壮年多发。可有不规则发热、肌痛和关节痛等。皮肤损害多分布于下肢,以小腿、足背多见。有时大腿、臀部、躯干和上肢也可出现。皮损呈多样性,急性期可成批出现。紫癜性淤斑最常见,具特征性,常高出皮面、压之不褪色。可有风团样红斑,严重时有水疱、血疱。 ...
症状皮下结节、红斑、关节痛、发热
-
全身性特发性毛细血管扩张症为一种原因尚不明的泛发于四肢和躯干的毛细血管扩张症,多见于40~50岁妇女,病因还不明。皮损初发于小腿或沿神经分布一般呈线状排列,亦可表现为细小血管瘤。本病无特效治疗方法,口服抗生素对部分患者可能有效。 ...
症状瘙痒
-
前臂动脉损伤多为利器伤所致,车祸撞击伤也是常见原因,多见于20~40岁青壮年。前臂动脉主要有桡动脉、尺动脉和骨间总动脉以及至手部形成的掌浅弓和掌深弓。掌浅弓和掌深弓所形成的手部动脉网具有较好的代偿作用,其侧支循环有利于前臂某个动脉干损伤后的代偿作用。 ...
症状肌肤麻木、尺动脉或桡动脉搏动减弱和消失 、皮肤过敏
-
肉芽肿性血管炎(GPA),既往称为韦格纳肉芽肿(WG)。是一种坏死性肉芽肿性血管炎,属自身免疫性疾病。该病在1931年由Klinger首次描述,在1936年由Wegener进一步作了病理学的描述。该病病变累及小动脉、静脉及毛细血管,偶尔累及大动脉,其病理以血管壁的炎症为特征,主要侵犯上、下呼吸道和肾脏,通常以鼻黏膜和肺组织的局灶性肉芽肿性炎症为开始,继而进展为血管的弥漫性坏死性肉芽肿性炎症。临床...
症状咳嗽、盗汗、疲劳、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