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痛风性心肌病- (痛风性心肌症)
- 常见人群所有人群
- 部位心脏
- 传染性否
痛风是一种嘌呤代谢长期紊乱导致的尿酸盐在体内蓄积并形成结晶的“结晶病”。痛风患者的心脏病变极少数是尿酸盐在心脏蓄积、结晶甚至形成结石引起的痛风心脏病,而更多的是因痛风易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和高血压等所导致的心脏病变。 ...
症状肥胖、关节疼痛、痛风结节、心绞痛
-
无功能性甲状旁腺囊肿不同于甲状旁腺腺瘤囊性变,曾有报告把二者混为一谈,但无功能性甲状旁腺囊肿无论在临床表现,还是在治疗方法上均与甲状旁腺腺瘤囊性变有着本质上的不同。无功能性甲状旁腺囊肿临床上甚为少见,但据尸体解剖资料,在青春期以前,40%~50%的人有显微镜下可见的微小囊肿,而20岁以后,几乎所有的人都有显微镜下可见的微小囊肿,因此,无功能性甲状旁腺囊肿的临床发病率远低于其实际发生率。 ...
症状甲状腺扪及光滑坚实的椭圆形结节、囊肿
-
酒精中毒性神经疾病已是遍及全球的一种常见病,在欧美国家其发病率仅次于心脑血管疾病和肿瘤,中国内尚未查到较全面的发病率统计学资料。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在中国的发病率亦不断增加,临床上因酒精中毒导致神经系统损害的患者有明显增多趋势。 ...
症状震颤、妄想、抽搐、智力减低、昏迷
-
利什曼病- (利什曼原虫病)
- 常见人群所有人群
- 部位全身
- 传染性是
利什曼病是由利什曼原虫引起的人畜共患病,可引起人类皮肤及内脏黑热病。临床特征主要表现为长期不规则的发热、脾脏肿大、贫血、消瘦、白细胞计数减少和血清球蛋白的增加,如不予合适的治疗,患者大都在得病后1~2年内因并发其他疾病而死亡。本病多发于地中海国家及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以皮肤利什曼病这种形式最为常见。 ...
症状发热、脾肿大、血象异常
-
声带白斑为声带粘膜上皮角化增生性病变,比较常见,常被认为是癌前病变。但声带白斑发展缓慢,数年或十几年后才有可能癌变。所以,发现声带白斑后,既不可掉以轻心,也不必惊慌失措,声带白斑可以治愈。 ...
症状声音嘶哑
-
创伤性血胸- (外伤性血胸)
- 常见人群所有人群
- 部位胸部
- 传染性否
胸膜腔内积血谓之血胸。创伤性血胸的发生率在钝性伤中约占25%~75%,在穿透性伤中约占60%~80%。出血的来源较常为肋骨骨折断端出血经壁层胸膜上的刺破口流入胸膜腔,以及肺破裂或裂伤出血。由于肺循环的压力仅为体循环的1/5~1/6,一般出血缓慢,加之损伤局部的肺泡萎陷以及血胸(或血气胸)引起的肺受压,可使肺裂口变小和通过肺血管的循环血量较正常减少,故出血可自行停止,尽管较大的肺裂伤出血量可较多。...
症状血气胸、呼吸困难、休克、胸痛、血胸、胸膜钙化 、胸部挫伤
-
头颅骨折是指头部骨骼中的一块或多块发生部分或完全断裂的疾病,多由于钝性冲击引起。头颅骨折按骨折部位分为颅盖与颅底骨折;按骨折形态分为线形骨折、凹陷骨折、粉碎骨折、洞形骨折及穿透性骨折;按骨折与外界是否相通,分为开放性与闭合性骨折。开放性骨折包括颅底骨折伴有硬脑膜破裂而伴发外伤性气颅或脑脊液漏。 ...
症状听力障碍、眼球突出 、鼻出血、 耳出血、面神经瘫痪、黑眼(熊猫眼)
-
涎腺囊肿可发生于三对大涎腺及所有小涎腺,有潴留性囊肿及先天性囊肿两种类型。潴留性囊肿最多见,常发生于舌下腺及小涎腺,其次为腮腺,颌下腺囊肿非常少见。先天性囊肿多见于腮腺,是由于胚胎发育时期遗留于深部组织内的上皮成分发展而成。发生于小涎腺的潴留囊肿称为粘液腺囊肿,发生于其余涎腺的囊肿则按其发病部位命名,即舌下腺囊肿、颌下腺囊肿及腮腺囊肿。 ...
症状胀感 、口腔黏膜溃疡、口腔黏膜黄豆大小,半透明的无痛小疱
-
抗维生素D性佝偻病(vitaminD-resistantrickets)是一种肾小管遗传缺陷性疾病,有低血磷性和低血钙性两种。家族性低血磷性佝偻病(familialhypophosphatemicrickets)是由于肾小管缺陷,肾脏丢磷,以致钙、磷代谢紊乱,造成佝偻病。遗传方式是性联显性遗传,对一般生理剂量的维生素D无反应,故又称抗维生素D佝偻病、性联低磷血症。 ...
症状低血磷、尿磷、维生素D缺乏、牙痛、膝内翻膝外翻或髋内翻
-
抗磷脂综合征(APS)是由抗磷脂抗体(APL抗体)引起的一组临床征象,是一种免疫紊乱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血栓形成和血小板减少等。虽然该疾患在成人多见,但儿童也有发生。儿童抗磷脂抗体综合征以女性更为常见(男女之比约为2∶3)。发病年龄为8个月至16岁(平均为10岁)。表现为反复动脉或者静脉血栓。 ...
症状肠梗死、脊髓病变、截瘫、静脉血栓 、溃疡 、流产、脑缺血、贫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