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声带息肉是指发生于一侧声带的前中部边缘的灰白色,表面光滑的息肉样组织,多为一侧单发或多发,有蒂或广基,常呈灰白色半透明样,或为红色小突起,有蒂者常随呼吸上下移动,大者可阻塞声门发生呼吸困难,影响发音。位置多位于声带前中三分交界处,一般小儿出现声带小结可以暂不要处理,成人出现小结或者息肉一般要通过手术才能治疗。手术后应常规禁声并可以做雾化治疗,同时注意发音方法及避免过度发声,以防复发。
最主要的...
症状声音嘶哑、咽部异物感、嗓音粗、声带肥厚
-
涎腺的未分化癌是一种分化程度极低或未分化的涎腺癌,属于涎腺恶性上皮性肿瘤。 ...
症状面神经瘫痪、腮腺肿块、面部疼痛
-
声带白斑为声带粘膜上皮角化增生性病变,比较常见,常被认为是癌前病变。但声带白斑发展缓慢,数年或十几年后才有可能癌变。所以,发现声带白斑后,既不可掉以轻心,也不必惊慌失措,声带白斑可以治愈。 ...
症状声音嘶哑
-
涎腺囊肿可发生于三对大涎腺及所有小涎腺,有潴留性囊肿及先天性囊肿两种类型。潴留性囊肿最多见,常发生于舌下腺及小涎腺,其次为腮腺,颌下腺囊肿非常少见。先天性囊肿多见于腮腺,是由于胚胎发育时期遗留于深部组织内的上皮成分发展而成。发生于小涎腺的潴留囊肿称为粘液腺囊肿,发生于其余涎腺的囊肿则按其发病部位命名,即舌下腺囊肿、颌下腺囊肿及腮腺囊肿。 ...
症状胀感 、口腔黏膜溃疡、口腔黏膜黄豆大小,半透明的无痛小疱
-
突发性耳聋- (突发性聋、突聋)
- 常见人群所有人群
- 部位耳
- 传染性否
突发性耳聋或称“特发性突发性聋”,简称“突发性聋”或“突聋”,是指突然发生的、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主要临床表现为单侧听力下降,可伴有耳鸣、耳堵塞感、眩晕、恶心、呕吐等。又称暴聋。其发病急,进展快,治疗效果直接与就诊时间有关,应视为耳科急诊。 ...
症状耳鸣、眩晕、眼震、呕吐、复聪现象、突发性耳聋、听力下降、痰火耳聋
-
牙源性皮瘘,又称牙齿窦道(dentalsinus),是由慢性齿根尖周围炎发生脓肿,从皮肤开口排出,形成瘘孔或炎症性结节的疾病。 ...
症状疖肿、局部淋巴结肿大、肉芽肿
-
外耳道真菌病是真菌侵入外耳道或外耳道内的条件致病性真菌,在适宜的条件下繁殖,引起的外耳道的亚急性或慢性炎性病变,常合并细菌感染。外耳道真菌感染有时可无症状,其常见症状主要有外耳道不适,胀痛或奇痒、外耳道阻塞感、听觉障碍等。分泌物涂片、真菌培养,可以帮助判断致病菌的种类,必要时需作活组织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和治疗。 ...
症状听觉障碍、耳鸣、耳内流脓 、外耳道疼痛、耳痒
-
药物过敏性口炎(allergicstomatitis)是药物通过口服、注射或局部涂搽、含漱等不同途径进入机体内,使过敏体质者发生变态反应而引起的黏膜及皮肤的变态反应性疾病。常表现为单个或几个大小不等的水疱,水疱破溃后形成糜烂或溃疡,表面有黄白色渗出物,疼痛明显。 ...
症状红斑、疼痛、口腔溃疡、口腔糜烂
-
外耳炎可分为两类,一类为局限性外耳炎,又称外耳道疖;另一类为外耳道皮肤的弥漫性炎症,又称弥漫性外耳炎。正常的外耳道皮肤及其附属腺体的分泌对外耳道具有保护作用,当外耳道皮肤本身的抵抗力下降或遭损伤,微生物进入引起感染,发生急性弥漫性外耳道炎症。如病人有全身性慢性疾病,抵抗力差,或局部病因长期未予去除,炎症会迁延为慢性。外耳炎患者多见外耳道深部有白色、灰色、黄色或者烟灰色霉苔,其状如薄膜或粉丝,甚似...
症状耳痛、耳鸣、听力减退、小耳、耳后淋巴结肿大、耳核肿痛、乳突炎、耳道流脓
-
龋齿俗称“蛀牙”、“虫牙”。是一种常见的牙釉质受到腐蚀,变软、变色,逐渐发展为牙体硬组织缺损,形成龋洞的疾病。青少年中发病率较高,城市一般高于农村。在我国中小学生中,龋齿患病率均为60~70%。龋齿是牙齿硬组织逐渐被破坏的一种疾病。发病开始在牙冠,如不及时治疗,病变继续发展,形成龋洞,终至牙冠完全破坏消失。未经治疗的龋洞是不会自行愈合的,其发展的最终结果是牙齿丧失。龋齿是细菌性疾病,因此它可以继...
症状空洞形成 、牙体损伤、牙釉质腐蚀、牙齿颜色异常、龋齿牙痛、牙齿遇冷热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