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皮肤利什曼病- (东方疖、黏膜皮肤利什曼病、皮肤利什曼原虫病)
- 常见人群所有人群
- 部位皮肤
- 传染性是
皮肤利什曼病(cutaneousleishmaniasis,CL)是由多种不同的利什曼原虫感染引起的皮肤损害。本病是由利什曼虫引起的一种原虫性疾病,幼犬较成犬感染率高。在中国、印度、地中海沿岸、小亚细亚和阿拉伯等地区均有发生。 ...
症状不规则热、红斑、发炎、结节、溃疡
-
丙型病毒性肝炎(viralhepatitisC)是由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Cvirus,即HCV)引起的一种以损害肝脏为主的传染性疾病。曾是输血后肝炎的主要病原体,由于其起病隐匿,转为慢性的几率高,易导致肝硬化和诱生肝细胞肝癌,故预后较差。在病毒性肝炎的构成比中低于15%。儿童中发病不高,可因母婴和密切接触而传播。 ...
症状单项ALT升高 、恶心、腹胀、肝大而硬、肝功检查胆红素及转氨酶常增高
-
斑疹伤寒〔typhus)乃是由立克次体所致的急性传染病。流行性斑疹伤寒是由普氏立克次体所致,经体虱传播,以冬春季为多。地方性斑伤寒是由于摩氏立克次体感染所致,以鼠及鼠蚤为媒介,以夏秋季为多。地方性者比流行性者病情较轻。
由立克次氏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可分流行性斑疹伤寒和地方性斑疹伤寒。前者又称虱型斑疹伤寒,由普氏立克次氏体引起,经人虱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后者又称蚤型斑疹伤寒或鼠型斑疹伤寒,由莫氏...
症状摸空症、稽留热、虚烦、外斐氏试验阴性、发热伴出血、发热伴有皮疹
-
皮肤蝇蛆病(Cutanenousmyiasis)是由某些蝇类幼虫(蛆)进入人体皮肤所引起的一种炎症反应。本病多见于牧区,我国青海、西藏、内蒙古、东北及华北等地均有报告。蝇蛆病源为牛马等牲畜的一种寄生虫病,亦可感染于人。蝇蛆直接产卵于人体皮肤或毛发、衣物上,当卵孵化成幼虫后,即可穿入皮肤,引起皮下蝇蛆病。皮损出现前患者常感全身不适,表现为疖肿型,匐行型两种皮肤损害。 ...
症状恶心、发热、疲乏、四肢麻木、瘙痒、失眠、头晕、头痛
-
小儿麻痹症- (脊髓灰质炎、流性行脊髓灰质炎)
- 常见人群所有人群
- 部位骨髓
- 传染性是
小儿麻痹症又称脊髓灰质炎,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咽痛和肢体疼痛。部分病人可发生弛缓性麻痹。本病儿童发病较成人为高,普种疫苗前尤以婴幼儿患病为多。其主要病变在脊髓灰质,损害严重者可有瘫痪后遗症。自50年代末普遍采用疫苗预防本病后,其发病率已大大下降。 ...
症状颈部僵硬 、恶心、瘫痪、腹泻、小儿呕吐、肌肉酸痛、发热
-
败血症型鼠疫- (暴发型鼠疫)
- 常见人群所有人群
- 部位血液血管
- 传染性是
败血症型鼠疫是由鼠疫杆菌引起的败血症。在原发性肺鼠疫基础上,病菌侵入血流,又形成败血症,称继发性败血型鼠疫。少数感染极严重者,病菌迅速直接入血,并在其中繁殖,称原发性败血型鼠疫,病死率极高。 ...
症状高热、谵妄、昏迷、感染性休克
-
肠病毒感染属病毒引起的传染病。肠道病毒包括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致肠细胞病变人孤儿病毒及新型肠道病毒共71个血清型,本属病毒感染分布广泛,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病情轻重差别甚大。同型病毒可引起不同的临床症候群,而不同型的病毒又可引起相似的临床表现。临床表现轻者只有倦怠、乏力、低热等,重者可全身感染,脑、脊髓、心、肝等重要器官受损,预后较差,并可遗留后遗症或造成死亡。本类疾病分布于世界各地,在热...
症状食滞吐泻、低热、腹泻、腹痛
-
登革热- (波尔加热、古典登革热、五天热)
- 常见人群所有人群
- 部位全身
- 传染性是
登革热,是由登革热病毒所引起的一种传染病,它是由属于黑斑蚊(也称艾迪斯蚊、伊蚊)的白线斑蚊(Aedesalbopictus)与埃及斑蚊(Aedesaegypti)先叮咬患者后,成为“病媒蚊”,其它健康的人可能因这只病媒蚊叮咬而感染。有可能出现极度疲倦及抑郁症状,偶然病者会恶化至登革溢血热,并进一步出血、休克,甚至死亡。登革热产生的并发症往往是病人致死的主因。一般来说登革热主要分布在热带及亚热带地...
症状恶寒、头痛、颈部淋巴结肿大、鼻出血、高热、束臂试验阳性
-
皮肤炭疽- (恶性脓疱)
- 常见人群所有人群
- 部位皮肤
- 传染性是
皮肤炭疽亦称恶性脓疱,病原菌为炭疽杆菌。主要发生于牧民及与皮毛、肉食、畜产等职业有关的职工。其临床特征是典型的暗红色血疱,周围软组织红肿显著,伴有严重的全身症状,损害内容涂片及培养可查见炭疽杆菌。 ...
症状水肿、血疱、斑丘疹、高热、脓疱
-
登革出血热是登革热疾病进一步恶化的一种严重临床类型。登革出血热和登革热的起病类似,是由登革病毒引起,通过蚊子传播的急性传染病。病情初期,发热2~5天,过后就会突然加重,出现部分器官出血和休克,多见于青少年患者,病死率极高。1950年,泰国发现首例登革出血热,以后开始流行于东南亚、太平洋岛屿及加勒比海地区。
登革出血热至今没有特别有效的治疗方法,主要采用综合治疗措施。急性发病期的病人应该卧床休息...
症状红斑、血热、高热、厌食、休克、恶心、发热伴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