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摄入某种植物成分或吞入毛发或某些矿物质如碳酸钙、钡剂、铋剂等在胃内凝结而形成的异物,称为胃石症。胃石易发生于胃大部切除术迷走神经切断术,胃轻瘫综合征患者。 ...
症状恶心、腹膜炎、腹痛、腹胀、黑便、口臭、溃疡 、轻瘫
-
胆总管结石多位于胆总管的中下段。但随着结石增多、增大和胆总管扩张、结石堆积或上下移动,常累及肝总管。胆总管结石的含义实际上应包括肝总管在内的整个肝外胆管结石。胆总管结石的来源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胆总管结石为原发性胆管结石的组成部分,它可在胆总管中形成,或原发于肝内胆管的结石下降落入胆总管,继发性胆总管结石是指原发于胆囊内的结石通过胆囊管下降到胆总管。 ...
症状右上腹痛、皮肤发黄、高热、背痛
-
腹壁挫伤(contusionofabdominalwall)系指腹壁软组织连续性受外伤作用而分离,并无解剖上完全中断。若致伤力为螺旋方向,形成的腹壁挫伤称为腹壁捻挫伤,其损伤更为严重。临床诊断应注意排除腹内脏器伤。轻微的腹壁挫伤以保守治疗为主,疑有活动性出血时及早手术。 ...
症状躯体性腹痛、腹痛、腹壁痛、腹膜刺激征、肠鸣、腹肌紧张 、微循环障碍
-
腹股沟淋巴结肿大非常多见,常提示淋巴结周围的组织器官出现了病变。因此,腹股沟淋巴结肿大通常提示腹股沟周围的生殖系统、腹腔各器官病变,也包括全身性疾病。淋巴结肿大非常多见,常提示淋巴结周围的组织器官出现了病变。因此,腹股沟淋巴结肿大通常提示腹股沟周围的生殖系统、腹腔各器官病变,也包括全身性疾病。
西医疗法可先用青霉素和链霉素等广谱抗生素。对青霉素、链霉素过敏者,可用红霉素也可选用甲硝唑,西医治疗...
症状局部淋巴结肿大、便毒
-
胰腺结核是胰腺慢性特异性感染性疾病,临床上较为罕见,该病经常继发于身体其他部位的结核。可能与疾病创伤、手术、代谢障碍、营养障碍、遗传因素及内分泌异常有关。 ...
症状腹部肿块、皮肤发黄、发热、腹痛、面色苍白
-
胃肠道癌(gastrointestinalcarcinoma),结肠和直肠癌为第二个最常见原发性肿瘤,而且也是最常转移到皮肤上的内脏肿瘤。大多发生于直肠,占男性皮肤转移癌的11%~19%,女性的1.3%~9%。大肠癌通常在皮肤转移癌之前发现。来自胆囊和胆管的皮肤转移癌可见于原发肿瘤被发现时,也可晚至原发肿瘤切除后的40年。来自胃及胰腺的皮肤转移癌通常在原发肿瘤发现前发生。通常来自胃肠的皮肤转移癌...
症状皮肤转移 、炎性损害 、炎性细胞浸润 、种植性结节、子宫内膜异位
-
凡疝囊从腹壁下动脉外侧的内环突出,向内、向下、向前斜行经过腹股沟管,再穿出皮下环并可进入阴囊者称为腹股沟斜疝。斜疝是最多见的腹外疝,发病率约占全部腹外疝的90%,或占腹股沟疝的95%。男性占绝大多数,右侧比左侧多见。
腹股沟斜疝有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种。前者的发病原因为腹膜鞘状突未闭,后者的发病原因除了腹股沟部有先天性缺损外,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发育不全起主要作用。 ...
症状便秘、消化不良、下腹痛 、股阴痛、阴囊肿胀
-
腹壁切口疝(incisionalhernia)是指发生于腹部手术切口部位之疝,这种疝无真正的疝囊。腹壁切口疝多见于腹部纵形切口区,尤其是正中切口或腹直肌旁切口。发病率占疝的1.7%左右,很少发生在一期愈合切口。在切口发生感染后,切口疝的发生率明显增高,可达10%~30%。发生切口疝是切口愈合不良和腹腔压力异常增高所致,任何影响切口愈合的因素和可使腹腔压力增高的因素都有可能导致切口疝发生。腹壁薄弱...
症状结肠梗阻、腹壁切口处有肿物突出
-
腹膜后脂肪瘤- (原发性腹膜后脂肪瘤)
- 常见人群所有人群
- 部位腹部
- 传染性否
腹膜后脂肪瘤是腹膜后间隙局限性脂肪组织增生的良性肿瘤。肉眼:呈扁圆形分叶状。有包膜,质地柔软,切面淡黄色,肿瘤大小不一,直径几厘米至儿头大或更大,常为单发,也可多发。镜下结构与正常脂肪组织一样,主要区别在于有包膜,肿瘤的分叶大小不规则,并有不均等的纤维组织间隔存在。本病瘤体生长缓慢。 ...
症状腹部肿块、腹部肿胀、腹部胀痛、腹部中线处肿块
-
胃位于人体上腹部,呈“J”字形,是食物重要的消化器官。胃癌可以在胃的任何部位产生,发展过程可能经过很多年。
胃癌及癌前病变的症状隐匿且无特异性,因此早期胃癌很难发现。事实上,我国只有5%~10%的胃癌能被早期诊断。
我国胃癌死亡率为25.2/10万(男性:32.8/10万,女性:17.0/10万),占全部恶性肿瘤死亡的23.2%,占恶性肿瘤死亡的第一位。(男性是女性的1.9倍)。中国胃癌的世...
症状消化不良、嗳气、呕吐、食欲减退、恶心、腹部隐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