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膀胱嗜铬细胞瘤(pheochromocytomaofbladder)为膀胱非上皮性肿瘤,起源于胚胎期遗留在膀胱壁的嗜铬细胞。肿瘤起源于膀胱壁的副交感神经节,约83%的膀胱嗜铬细胞瘤可产生激素,在膀胱逼尿肌收缩时因为肿瘤受到挤压出现分泌作用。 ...
症状晕厥、血尿、头痛、糖尿 、面色苍白
-
x型腿- (八字步、膝外翻)
- 常见人群所有人群
- 部位下肢
- 传染性否
X型腿是指两足并立时,首先是两侧膝关节碰在一起,而两足跟则靠不拢,走路出现两膝打架互碰的步态。双脚并拢后只有膝盖能接触到,大腿小腿间都有缝隙。在医学术语上“X”型腿叫膝外翻畸形。“X”型腿多发生于患有严重佝偻病的幼儿。患儿两下肢的胫骨在膝以下斜向外侧,当幼儿站立时两膝靠拢,而两踝之间的距离加宽,超过了一个横拳的距离,则称为“X”型腿-膝外翻。这种下肢的畸形,还可见于患有骨软化症、软骨发育不全,畸...
症状关节畸形、下肢外展
-
视神经乳头水肿一词严格限于由于颅内压力增高引起的视神经乳头的水肿情况,其他各种原因引起的视盘水肿情况均称为视盘水肿。 ...
症状充血 、恶心、继发性视神经萎缩、视力常呈雾状模糊感、视野缺损
-
子宫发育异常是一种先天性疾患,也是生殖器官畸形中最常见的一种。有些子宫畸形患者可无任何自觉症状,月经、性生活、妊娠、分娩等亦均无异常表现,以至终身不被发现或于体检时偶被发现。 ...
症状月经过少、闭经、腹痛、痛经
-
幼虫移行症的术语首先在1952年由Beaver等提出,当时主要指弓首线虫病,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现其他一些蠕虫如颚口线虫,四川并殖吸虫等也以幼虫为主要形式寄生于人体,并引起疾病。幼虫移行症可分为皮肤幼虫移行症和内脏幼虫移行症两种,有时两者也可同时存在。 ...
症状皮肤结痂、皮肤瘙痒、丘疹
-
血管性血友病(vWD)是一种复杂的止血功能缺陷的出血性疾病,1926年ErikvonWillebrand首次报道本病,认为是血小板功能异常或血管异常所致。现已明确vonWillebrandFactor(vWF)质或量的异常引起vWD,伴有因子Ⅶ促凝血活性(Ⅷ∶C)降低。临床上有程度不一的皮肤黏膜出血倾向,血小板黏附性降低,出血时间延长。 ...
症状出血、创伤、反复出血 、颅内出血、皮肤黏膜出血、贫血
-
肠套叠是指一段肠管套入与其相连的肠腔内,并导致肠内容物通过障碍。常套叠占肠梗阻的15%~20%。临床上常见的是急性肠套叠,慢性肠套叠一般为继发性。急性肠套叠是婴儿期一种特有疾病,以4~10个月婴儿多见,2岁以后随年龄增长发病逐年减少。男女之比为2~3:1。绝大数肠套叠是近端肠管向远端肠管内套入,逆性套叠较罕见,不及总例数的10%。肠套叠在纵断面上一般分为三层:外层为肠套叠鞘部或外筒,套入部为内筒...
症状结肠黑变病、急性腹痛、急性便秘、便血、腹部肿块、肠套叠、肠管变形
-
肝外伤是腹部外伤中较常见而严重的损伤,其发生率仅次于脾破裂而居第2位。其中严重肝外伤的伤情复杂,并发症多,病死率高,因而探索此类损伤的诊断和处理,仍是当前腹部外伤的重要课题。肝外伤在战时多为火器伤或锐器伤,主要是开放性损伤。在平时多为钝性伤,如挤压伤、交通事故伤、钝器打击伤、跌伤等,主要是闭合性损伤,而以交通事故伤最为多见。 ...
症状恶心、反复出血 、反应迟钝、腹膜刺激征、腹胀
-
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anginapectoris)是一种冠心病的急性心脏事件,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介于慢性稳定性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中间临床综合征。 ...
症状心肌梗死、收缩期杂音、强迫停立位、创伤、恶心、呼吸困难
-
松果体瘤于1972年由Pellizzi提出,又称性早熟综合征、早熟性巨生殖器巨体综合征,系指松果肿瘤引起的促性腺激素及性激素分泌增多(松果体的分泌功能上与腺垂体有拮抗作用)。常见的肿瘤有成松果体细胞瘤、松果体细胞瘤,成胶质细胞瘤、畸胎瘤、生殖细胞瘤、精原细胞瘤、星形细胞瘤、异位松果体瘤等。约占颅内肿瘤的1%以下,多见于男孩。 ...
症状呕吐、头痛、嗜睡、对光反射迟钝、日常生活能力减退和行为异常